以软实力打造细胞技术企业创造价值新路径

作者:刘沐芸    来源:原文发表于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2017-12-15
  • 第一例CAR-T合法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标志着我国细胞疗法开启新纪元。


    12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评审中心官网公布消息显示,我国第一例CAR-T疗法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受理。这是自10月国家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意见》(下称“意见”)以来,在细胞技术领域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重大进展,这意味着我国细胞行业的市场规则基本明确,我国个体化细胞治疗产品的监管路径基本明晰。我国参照美国对细胞行业按药物监管成为可能。现在,该我国细胞技术企业亮剑了。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工作的顺利推进,国内细胞技术企业在经历了“魏则西事件”负面影响后,恢复快速发展的势头。今年以来,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FDA”)先后批复两个Car-T后,国内细胞技术企业及相关资本、基金开始明显活跃。作为细胞产业资深从业人员,我常被邀请评价某一具体细胞技术企业。事实上,在细胞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评价某一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对于监管部门、社会资本、产业基金至关重要,而评判的关键需要明确企业是否具有持续为客户提供价值的能力,是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质:

    第一,历史积累是细胞技术企业健康发展的提前。细胞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需要时间积淀,只有长时间的积累才可能促成量变到质变的跃升。如果某企业过去从未开展细胞技术研发、转化、细胞储存制备等研究,缺乏行业所需基本功就“仓促上阵”介入该领域,那“魏则西事件”重演不是危言耸听。

    事实证明,能力建设与硬件投资不同,能力打造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即便是在基因测序领域中的顶尖企业,若要转型投入到细胞技术领域,也需要时间和试错来建立细胞技术领域所需的关键要素及核心能力。近日,深圳细胞制备中心举办“脐带剥离”技能大赛,这是细胞储存的基础操作,需要“眼、脑、手”之间的协调配合,既要无差错,又要高效率,还要按时保质保量。比赛过程及结果显示,非专业选手虽然对“脐带剥离”的主要步骤都能“倒背如流”并“侃侃而谈”,在实际操作中却“手忙脚乱”,无法按规定完成基本操作。俗话说,学形容易学神难。由此可看出,简单的“脐带剥离”,若完整规范地实现都需要无数次岗前培训才能最终实现正式上岗。

    事实上,世界知名企业诺华、吉列在进入细胞技术领域前同样遵循对知识和能力定价的原则,他们通过资本换时间的策略购买成熟的团队和技术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诺华买断宾夕法尼亚大学Carl June团队和产品,而吉列收购了KitePharma整个公司包括团队和产品。当前,站在细胞技术时代的十字路口,面对巨大的医学产业变革机遇,部分企业想一夜之间实现“成功转型”是对客户不负责任,也无法实现。

    第二,团队核心成员是细胞技术企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评价一个细胞技术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对其团队核心成员以及团队创始人的经历(包括重大的失败经历)、团队成员间能力配伍和其关键成果与当下从事的商业领域是否有延续性等几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团队的关键维度包括,团队成员研究领域和兴趣的延续性和可追溯性,成员之间能力是否具有互补性,能否构建基因修饰细胞治疗所需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完整能力链。此外,还应当评判团队是否具有企业家精神。

    以诺华为例,虽然诺华自身发展经历中没有细胞技术的沉淀和积累,但其组建的细胞技术团队的成员却涵盖了从基础研究、转化医学、临床医学到生产工艺、病毒载体构建等多个关键领域,具有基因修饰的细胞治疗研究开发所需的不同关键能力,是一支堪称国际顶尖的队伍。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团队此前曾经历首个基因治疗开发失败,他们在10年“蛰伏”后又重新发展起来。这段宝贵的“失败与挫折”已经化作Car-T关键技术突破的核心能力。

    第三,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是细胞技术企业成败关键。从事商业开发的细胞技术公司,组织结构可以创新设计,但独立工作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管理意识在组织结构中不可或缺。法律、法规已经明确,制药等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领域在世界各地都是需要严格监管的行业,而药品、疗法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各个质量关都是监管重点。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看,如果在治病救人的竞争性行业中脱颖而出,疗效无疑是生存的关键。安全是细胞技术发展的门槛,在产业化阶段持续保障产品、疗法的安全、有效、可控,必然要求稳定高效运行的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很重要,而关键在落地执行。制作符合行业审查要求的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图很容易,而发挥作用则是通过看不见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落地需要确保质管部门在不受任何行政力量干扰的情况下行使其职能。数年前,拥有前卫生部下发脐血库牌照的7家企业中就有爆出在细胞检测不合格的情况下,最高管理层仍跨过其质量管理部门放行存储,向客户发放储存合格的储存证并收取费用。该脐血库虽拥有所谓官方牌照,使质量管理体系却形同虚设,不能发挥作用。众多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细胞产业是以技术创新和质量为驱动力的行业,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优化与改进,需要主管部门技术准入、质量门槛,而非行政指令许可。

    在企业治理和日常运行中,至高无上的质量理念不仅仅涉及产品生产,而是要渗透到企业治理的全部体系和业务逻辑中。细胞技术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的同时更要形成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原则,如影随形,深入到包括业务流程的设计,绩效指标的设计,日常决策判断等在内的全部板块和决策链条里(Chain of Custody)。

    第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是细胞技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我们评判一个细胞技术企业应当从该企业提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出发,是“单一病例”等无法量化的感性陈述,还是系统方案、研究数据、完整研究过程等事实回溯与数据陈列。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明星癌症专家Carl June团队遵循国际同行评议的科学原则。按照满足同行评议的科学标准,Carl June团队在同一个月,通过《科学》杂志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本世界级的学术期刊”向全世界展示了其翔实的研究数据和完整的临床过程。

    研究数据、完整研究过程等事实回溯同样至关重要,以2016年5月Juno公司在Car-T临床研究过程中出现受试患者死亡事件为例。美国FDA派出专家组调查“临床研究事故”,三个工作日后即给出“放行”评价。美国FDA之所以能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事故审查评价职能,并做出符合科学规律和行业发展特点的决策判断。一方面是因为美国FDA工作流程完善、高效;另一方面Juno公司具备完善的、可供监管部门进行回溯性审查的临床研究文件档案和生产记录,这些档案记录为事故鉴定、快速厘清责任提供了法定且具有回溯性的文件依据。事后通过对133例患者的临床研究档案进行回顾分析,Juno公司总结出了Car-T研究的关键临床借鉴和通识,发现了一些能早期预测“细胞因子风暴”的表面标记,并给出提前预防措施建议,这项回顾性研究于今年10月份发表在《Cancer Discovery》,为业界开展Car-T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应用参考与研究借鉴。Juno公司能从临床事故或失败中获得新知识、新标记,形成新规律、新通识,除了专家团队的钻研精神之外,还得益于该企业的研究档案记录、生产过程和质量体系的完备。

    成功了知道是为什么,失败了也知道是为什么,才是严谨的科学精神。完善的细胞研究体系的建设靠“讲情怀”、“喊口号”或者“谈愿景”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工作流程、翔实的过程记录以及无处不在的质量体系和意识,这也是成为优秀细胞技术企业的基本特质。


版权所有: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 | 备案号:粤ICP备18039814号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南九道59号北科大厦16楼1611室 电话:18938907507 传真:0755-8630 9309 邮编:518057